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日本反战电影的历史考察与艺术探析(2)

时间:2015-10-22 10:27 点击:
从19451952年,日本进入了战败之后长达七年的被接管时期。美国占领军在日本推行的民主化政策,给日本电影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废除了电影检查制度等一切为推行战时法西斯官僚统治所制定的一切法律和机构。(4)
  从1945—1952年,日本进入了战败之后长达七年的被接管时期。美国占领军在日本推行的民主化政策,给日本电影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废除了电影检查制度等一切“为推行战时法西斯官僚统治所制定的一切法律和机构”。(4)
  1.1945—1952年:被接管时期的矛盾探索
  不过,在被接管时期的特殊七年,“美国一方面向日本人灌输自由和民主主义,一方面对不利于美国的电影进行无情的检查。这是一个始终无法理顺的矛盾,不仅日本电影人,就连当事者——美国检查官也经常为此头疼”。(5)在这种复杂矛盾的空气中,日本电影界并未停止自己的探索。木下惠介和黑泽明可谓得风气之先,二人在1946年分别推出了《大曾根家的早晨》和《无愧于我们的青春》两部影片,并获得《电影旬报》1946年度前两名的荣誉。这是日本战后最早出现的具有反战意识的影片。这两部影片皆出自日本作家久板二郎,其谴责战犯的态度与鞭挞黑暗的锋芒,在当时的日本社会获得了广泛认同。
  和木下惠介、黑泽明的大获成功相比,山本萨夫和龟井文夫并没有这样的幸运。二人在1947年合拍的《战争与和平》,与美国当时的反共政策相冲突,差点不能公开上映。尽管美方政策随着自己国家的利益需要不时发生变动,但反战作为一种历史潮流已经不可遏止。这一时期末出现了多部反战电影,其中优秀之作如谷口千吉的《黎明的逃亡》与今井正的《来日再相逢》,分获《电影旬报》1950年度的第一名和第三名。《黎明的逃亡》是最早一部揭露军营内部军国主义丑陋面目的影片。《来日再相逢》是以爱情悲剧来控诉战争带给人的伤害,是一部日本版的《魂断蓝桥》。
  2.50年代:大获丰收的高峰期
  在1952年结束管制后,随着美军撤离与检查制度的撤销,日本电影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反战电影也同时进入了大获丰收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很有影响的反战电影,如《真空地带》(1952,山本萨夫)、《山丹之塔》(1953,今井正)、《二十四只眼睛》(1954,木下惠介)、《缅甸的竖琴》(1956,市川郎)、《野火》(1959,市川崑)与《人的条件》(1959—1961,小林正树)等。此外,还出现了一批反核题材的反战影片:如《原子弹下的孤儿》(1952)、《云飘天涯》(1953)、《广岛》(1953)、《幸亏活着》(1956)、《异母兄弟》(1956)等。
  在多元开放的民主环境下,日本反战电影的叙事方式更趋多样与丰富,思想表达也更趋深入与复杂。其反战思想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其一,控诉战争的伤害。如果说战时的反战影片只能含蓄地表达失去战友的感伤,战后则直接控诉战争对人的伤害。《二十四只眼睛》中的孩子们试图远离战火,但最终无人可以幸免于难。对大石老师来说,即使日本战败了也没有什么,因为战争本来就不应该发生。
  其二,反思战争的罪恶。《缅甸的竖琴》是一部救赎的故事。影片没有将罪责归咎于某部分人或某一个人,战争制造的悲剧最终只能由战争自身来负责。
  其三,揭示战时人性的挣扎。《野火》可以说是一个被遗弃者的精神之旅。患上不治之症的士兵田村在整个行军途中一直处于被遗弃的状态。在被遗弃的过程中,田村逐渐觉醒:真正的病菌是军队和军队中比野兽还可怕的异化的人类。
  其四,暴露战争的荒谬。《人的条件》六部曲带有小林正树鲜明的艺术个性。主人公梶是一个战俘营里的小军官,他不愿做法西斯战争的牺牲品,自愿向苏军投降。然而在被俘之后,又被视为“危险分子”和“法西斯武士”而饱受折磨。无论是管理战俘,还是做了被管理的战俘,梶总希望自己能够给人以人的权利和尊严,这使他在日军与苏军那里都不受欢迎。在人的尊严面前,战争暴露出了它自身的矛盾与荒谬。
  3.60年代:个性化的深入探索
  日本电影在60年代逐渐走向低谷,受大环境影响,反战电影在数量上也大幅减少,仅有《拜启天皇陛下》(1963,野村芳太郎)、《肉弹》(1968,冈本喜八)等几部。尽管如此,反战电影在艺术创造与反思力度上并没有减弱,而且出现了个性化探索的新趋向。冈本喜八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其反战影片以幽默的智慧与尖锐的讽刺见长,具有一种独特的喜剧风格。
  冈本喜八在1959年曾经拍摄过战争喜剧《独立愚连队》,1968年又拍摄了著名的《肉弹》。这部影片讲述了被指令为神风特攻队员的学生兵樱大则在战败前夕某一天的休假生活,对士兵在孤独无助中等待战争结束的内心世界有非常深入的刻画。影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喜剧性与荒诞性。在战争背景下,所有的事物都发生了变形,诸如人变牛、牛变猪、猪变人、人变神。强烈的荒诞性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肉弹》在1968年被评为《电影旬报》十佳电影第二名,并获得“每日映画”最佳导演奖,代表了60年代反战影片的最高成就。
  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反战电影的衰歇与坚持
  70年代以来,日本电影从整体上陷入了一个相对衰退与停滞期。而战争影片在数量锐减的同时,也因军国主义在日本国内的死灰复燃出现了明显的右翼化色彩。在呈现整体衰歇的不利情势下,一批有良知的电影界人士仍在坚持反战电影的创作传统,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1.70年代:史诗性巨作的出现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